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研究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尤昭玲,女,湖南省湘潭人,1949年5月生,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高等教学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近五年已发表论文4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中药6类新药批文1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主要研究工作:①生殖内分泌的研究; ②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候规范化的研究; ③子宫异常出血的防治研究; ④学术思想整理; ⑤中医妇科古籍整理和理论研究。

  特色和主要成绩:形成了妇科常用中药生殖与遗传毒性研究、中医药治疗妇科炎性疾病的诊疗体系和有效药物研究、中医药防治女性内分泌疾病的研究、中医药调节生殖及方药物质基础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研制了宫环止血片、加味寿胎丸等新药。本研究团队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单位。近五年本方向已发表论文8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中药6类新药批文1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名。本方向居国内同领域的领先水平。

  可能取得的突破:在中医药治疗PCOS、功能性子宫出血、生殖系统药物安全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研究平台和特色方向,阐明了部分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将可能在中医药防治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中药调节生殖功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学术带头人:何清湖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工作: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系统研究,并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教材的建设。2005年~2006年,完成了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一批共16本)的编纂和出版工作,2007年启动了中西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及改革教材的编纂工作。联合全国11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及部分重点专科开展的中西医结合优势单病种诊疗规范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优势单病种诊疗规范》即将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执行。2008年开展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西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中西医结合实习医师手册》编纂等工作。2008年12月出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改革教材; 2009年1月出版《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案例》改革教材。

  特色和主要成绩:通过10余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确立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适应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率先编纂出版了具备本专业特色和优势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教材,并构建了适应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五年本方向已发表教研论文17篇,出版相关教材、专著39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本科生1232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于2008年申报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团队于2009年批准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本方向居国内同领域的领先水平。

  可能取得的突破:进一步对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将建立本专业规范的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推广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疾病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邓常清,男,48岁,医学博士,教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被确定为湖南省直管中青年专家,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部省级项目10项。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8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5项。

  主要研究工作:①防治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及其配伍研究。②基于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的防治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③癫痫和血管性眩晕的分子病理和中药防治研究。

  主要特色和成绩:在防治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及其配伍研究方面,以缺血性脑损伤、血栓性疾病和血管增殖性病变为重点,深入研究了其分子病理机制,率先提出了中药和复方有效成分群及其配伍组方的研究思路,并以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群为主,研究了其抗缺血性脑损伤、血栓性疾病和血管增殖性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从中医药中寻找有效的抗缺血性脑损伤、血栓和血管增殖性病变药物,研制成分清楚、效应明确、质量可控的新型中药复方提供了思路和科学依据,也对临床合理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近五年来,获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三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资助,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了多篇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6篇论文被SCI期刊收录。在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指导下的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思路,系统地研究了黄芪总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二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资助,发表了多篇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3篇论文被SCI期刊收录。在癫痫和血管性眩晕的分子病理和中药防治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癫痫的病理生理及中药愈痫灵抗痫的作用,开展了中药抗血管性眩晕的研究。近五年来,已发表论文30多篇。本研究方向达到了国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

  可能取得的突破:对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及其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开展深入研究,可望深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示范性研究模式,将可能在研制成分清楚、机制明确的中药有效组分及其配伍组方新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黄立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西医结合学院内儿科教研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评审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工作:①温热中药的抗癌作用和效应机制研究:重点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微环境角度研究温热中药对肺癌胸膜转移、乳腺癌骨转移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②肝癌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归肝经抗肿瘤中药对肝癌细胞凋亡诱导的选择性作用。

  主要特色和成绩:基于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正气虚损、阴邪凝滞的病机认识,研究了温热中药对肺癌胸膜转移、乳腺癌骨转移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初步验证了温热中药及其组方的抗癌作用和部分机理,为温热中药的抗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中医药的抗肿瘤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方向获湖南省省自然基金和科技厅项目各2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厅级项目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6篇。培养研究生23名。在肝癌防治研究方面,通过归肝经抗肿瘤中药对肝癌细胞凋亡诱导的选择性作用及其介导受体酪氨酸激酶作用,初步揭示了归经药抗肝癌作用的机制,为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该方向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1项,湖南省省自然基金和科技厅项目各1项。近五年来,已发表论文1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本方向达到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

  可能取得的突破:对温热中药的抗癌作用和效应机制以及归经药抗肝癌中药作用选择性的进一步阐明,可望丰富中医药抗肿瘤治疗的理论,为中医药抗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并可望开发出新型抗肿瘤中药新药,从而造福于人类。